1月6日上午,河南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在郑州开幕。6位人大代表先后在“代表通道”接受记者集中采访。(记者 邓放 摄)
今日的河南,已经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1月6日上午,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代表通道”,6位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代表,围绕科技创新成果运用、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文化强省等话题,回答记者提问,回应社会关切,道民情、话发展,就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积极建言献策。
优化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省人大代表陈玮
“谈到咱们河南的营商环境,我想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省人大代表、宏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陈玮说。
“首先是政府服务‘实’起来了。”陈玮说,去年8月份,宏业控股集团为子公司申办营业执照,通过濮阳市推行的企业开办一站式服务,当天就办结领回了营业执照和全套公章,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其次是企业地位“高”起来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企业面临重重考验。“濮阳市为我们派来了‘首席服务员’,两年来,累计帮我们解决了56个问题,争取到政策性贷款5000万元。”陈玮说。
最后是民营经济“活”起来了。随着营商环境的改善,市场活力提升了,人才政策更加开放了。以前企业要创新、想创新,大多是与外部研发机构合作。现在,企业自身也在积极搞研发、搞创新了。
“优化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陈玮表示,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更多惠企利民政策,让河南的营商环境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
有了生态保护的‘根’,才能长出高质量发展的‘果’。”——省人大代表赵洁
“我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我的种植基地也在黄河边。”省人大代表、三门峡龙跃绿色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洁说,有了生态保护的“根”,才能长出高质量发展的“果”。
合作社的“果”有两个,一是苹果,一是养鹅。附近的群众都说:家有千棵苹果树,小康路上迈大步!“我们先后带动近3000人脱贫致富,2021年还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赵洁颇为自豪。
怎样才能让高质量发展的“果”越长越大呢?赵洁认为,必须坚持“绿色农业发展,生态保护优先”。他们给整个果园铺上了地布,锁住水分、保持湿润,实现了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从而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给沿线群众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赵洁说,目前他们正在进行苹果周边产品的研发,还计划把沿黄地区的其他特色种植引入基地,让更多群众参与,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真正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帮助群众实现了‘一技在身,挖掉穷根’。”——省人大代表崔晓霞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在省人大代表、柘城县职教中心校长崔晓霞看来,助推乡村振兴,职业教育应努力扮演好三个角色。
第一个角色是要当农民增收致富的“领航员”。“近年来,柘城县职教中心在做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先后开发了10多门课程,在全县每个乡镇设立培训点,开展养殖、种植等方面的技能培训,让农民‘先富脑子、再找路子’。”崔晓霞说。
第二个角色是要当好产业振兴的“护航员”。多年来,在每次技能培训班结束后,崔晓霞和同事们都要做好回访工作。他们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了专门的技能培训联络群,开展一对一跟踪服务和全程技术指导。“截至目前,我们已经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40多期,培训1.8万人次,帮助群众实现了‘一技在身,挖掉穷根’。”崔晓霞说。
第三个角色是要当好乡村振兴的“人才储备员”。针对未来发展,崔晓霞认为,柘城县职教中心要围绕“三农”发展新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进行订单式培训,培养更多高层次新型技能人才。
把村当成自己的家一样来经营,把老百姓求助的事当成父母交代的事来办。”——省人大代表胡善信
如何让一个“土坯凳、土坯墙、土坯当桌又当床”的村庄变成“全国生态文化村”“河南省水美乡村”“全国文明村”?答案很简单:村就是家。
“把村当成自己的家一样来经营,把老百姓求助的事当成父母交代的事来办。村庄像大家庭一样温暖,你说我还有啥理由不坚守?”省人大代表、光山县晏河乡帅洼村党总支书记胡善信介绍了他的“三本经”。
首先是靠山吃山,念好“茶叶经”。当了40多年村干部的他带领村民种植了4000多亩茶叶,销售到全国各地,将茶叶变成“绿色银行”。其次是瞄准乡村生态游,念好“生态经”。利用村里的自然环境优势,修建了20多公里旅游线路,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最后是念好“文明经”。村里组织开展各种文明乡风评选活动,倡导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力量。
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胆去做。“今年我要继续带领乡亲们撸起袖子加油干。”胡善信说,村里准备打造徒步健身项目和登山步道,还要通过发展民宿和农家乐把板栗、茶油等土特产销售出去。
创新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省人大代表王菊仙
“把它装在鞋底,通过检测足底压力分布,判断您的体态健康状况,可用于疾病的预警和治疗。”省人大代表、汉威科技集团研究院主任王菊仙现场演示讲解,通过传感器,人类就能拥有“千里眼”和“顺风耳”。
“传感器工作靠电路,汉威的发展靠创新之路。”王菊仙用一句话总结这家传感器龙头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秘诀”。
“创业初期,我们从基础研究搞创新;发展阶段,我们围绕应用搞创新;成为龙头后,我们瞄准空白搞创新。”她说,创新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目前传感技术已广泛运用到智慧城市、安全生产、智能家居、养老医疗等方面,汉威也成了以传感器为核心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引领者。
中国传感器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河南目前正全力打造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王菊仙建议,统筹建设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研发中试平台,满足我省行业共性需求,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同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本地企业开拓市场,让科技带给老百姓更多的幸福感。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现代化建设之路。”——省人大代表范军
“我的恩师常香玉先生常说一句话——戏比天大。这是常先生对人民的敬重,也是常先生德艺双馨的最好写照。多年来,我谨记先生的教诲,进厂矿、下农村、走基层,用文艺为老百姓服务。”省人大代表,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省曲艺家协会主席范军说。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近年来,河南曲艺人坚持守正创新,将曲艺和话剧创新融合,打造中原人文精神三部曲——原创方言剧《老汤》《老街》和正在创作的《老家》。三个剧目分别讲述中原诚信、文化传承和根亲文化,给全国观众带来中原好故事。《老街》还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这是中国曲艺第一次以剧目的形式站在中国最辉煌的殿堂。
青年是世界的未来。范军说:“未来,我们将搭建更多的平台,让青年人走到舞台中间,挑大梁当主角。”
“作为一名曲艺工作者,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现代化建设之路,发挥曲艺红色文艺轻骑兵‘短、平、快’的特点,努力创作出更多让人民满意的好作品。”范军说。(记者 宋敏 王昺南 胡春娜 赵一帆)
责任编辑:陈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