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声中,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迎来新的一天。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年间,拐子杨村正在经历嬗变:曾经的拐子杨村,基础设施破旧,群众致富无门,是十里八村有名的贫困村;如今的拐子杨村,村庄干净整洁,主干道两侧绿树成荫、花开正艳,一栋栋小洋楼掩映其中。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劳务协作、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3月4日,记者“云”端连线全国人大代表、拐子杨村党支部书记张全收和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王惠民,畅谈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做好科学规划突出乡土特色
2019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针对乡村振兴提出了“六要”,其中之一就是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
“乡村建设绝不能一个模子下来,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资源,立足生态条件、产业布局甚至包括风俗习惯,从自身比较优势搞建设。比如我们拐子杨村,虽然也是全国文明村,但我们与发达地区的文明村相比,在基础设施、环境条件等方面还有差距。”张全收表示,要有针对性地做好科学规划,保持农村生态原貌,突出乡土特色。同时要推动各类资源下沉,建立落实乡村建设的科学评价机制,避免形象工程。
张全收建议,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统筹实施农村排水管网、坑塘治理、垃圾清运、硬化绿化等,成熟一个村实施一个村验收一个村,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显著改善和生态宜居。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过去的一年,对于河南来说挑战重重,面对特大暴雨灾害和疫情点状暴发的叠加冲击,我省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有效巩固,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王惠民表示,我省抓牢监测帮扶,尤其是去年发生暴雨灾害以后,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做到发现一户、纳入监测一户、精准帮扶一户,切实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抓牢政策落实,出台省级政策文件35个,把脱贫县作为支持重点,确定原4个省级深度贫困县为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予以集中支持,定点帮扶、市县结对帮扶、校地结对帮扶、“万企兴万村”等稳步推进;抓牢产业就业,2021年全省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外出务工227.1万人;全省实施产业项目5842个,2021年全省脱贫户人均纯收入14379元,较2020年增长10.2%。
去年,我省抓牢灾后重建,统筹安排资金13.6亿元,支持受灾脱贫地区重点实施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抓牢资金投入,中央、省、市、县四级共投入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98.85亿元。
兴产业促就业多方面增加农民收入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手要抓稳,完善监测帮扶机制,稳住脱贫基础;一手要抓拓,抓住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拓展农民致富的内生动力。
“拐子杨村实现整村脱贫后,我们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所有脱贫人口和重点人群做好常态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及时跟进相关帮扶政策。”如今,拐子杨村建起8座标准化温室蔬菜大棚和2座光伏发电站,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元,村集体拿出一大部分钱开发公益性岗位,给弱劳动力、半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这些年,“农民工司令”张全收一直致力于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现在不仅要关注农民工就业,更要关注他们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的高质量就业。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职业技能培训方式,鼓励支持人力资源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也可以实施订单定向培训,让农民工都有一技之长。”张全收说。
“今年我省将着力完善和落实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确定2022年防止返贫监测收入参考范围为6900元。对监测对象不设规模限制,做到应纳尽纳。着力促进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增收。进一步提高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力争达60%以上。”王惠民表示,我省将以“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全省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业规模力争稳定在210万人以上。
我省将着力支持重点区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倾斜支持4个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每县倾斜安排中央、省衔接资金6000万元。着力强化资金项目资产监管,着力深化帮扶工作,深入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加大乡村振兴领域干部培训力度,严格开展督导考评。(记者 刘晓波)
责任编辑:郭栩汝
|